2023年12月23日午后,澄澈的阳光渐渐变为暖金色,积雪未消的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老峪村,又添了些晶莹。五位到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游玩的游客穿着红彤彤的大花袄,步入这与度假区融为一体的小山村,跟卖山货的村民买上两兜栗子、地瓜,拉上几句家常,冻红的脸上喜气盈盈。
如今游客们向往的五老峪村,十几年前还是省级贫困村,是让人皱眉的“穷山沟”。通过因地制宜有效“联姻”项目,“以企带村”优化整合土地资源,五老峪村的荒山上建起了集研学培训、运动休闲、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,村民们拥有了一座生态富民的绿色家园。
沿五老峪村南的小路往山上走,不多远就进了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。白雪皑皑,绵延的山岭却并不是白茫茫一片,褪去浓艳的“红”零星点缀,略显暗淡的“黄”簇拥错落,历经重重考验的“绿”不甘退让,娇俏的竹、挺拔的松尽力保持着葱郁。
“秋天来才好呢,有红有黄有绿颜色怪好。红叶的黄栌、枫树、鸡脚漆,黄叶的杨树、国槐、板栗,绿叶的黑松、油松、竹……这些都是在过去十多年里,我们一棵一棵种下的,300多万棵树得有60多个品种了。”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绿化主管、58岁的五老峪村村民孙承军说。
五老峪村地处鲁山西麓,又是淄水、沂水、汶水三条河流的发源地,可谓依山傍水。可山是砂石山,土层薄,蓄水能力差。为了致富,孙承军开山种地,养猪放羊,一直跟山“斗”。然而地块小用不了机械,山势落差大浇地难以实现,种地始终得靠天吃饭。再加上砂石场过度开发,山上稀稀落落的几棵细槐也不见了踪影。看着这片山不仅依旧荒凉而且渐生疮痍,孙承军的心里不是滋味。
2010年,山东金润置业有限公司、山东三水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水来到五老峪村考察,看中了这里的山水资源,准备流转土地,对山体进行修复、绿化,建一个康养度假区。
得知消息后,孙承军立即报名量地流转,是五老峪村的“001号”。他告诉记者,一级地800元一亩,二级地700元一亩,山地600元一亩,他每年的土地流转费有八九千元。养猪污染村里的环境,上山放羊破坏植被,不干养殖后,他从2012年开始到公司上班干绿化,“第一批绿化我们种了10万棵板栗树,第二批是10万棵黄栌……”
种树以“万”计,说起来轻松,干起来费钱费力。特别是砂石场开采留下的矿坑,要先拉来大石头垫上,再拉土填平,才具备种树的基础。还有的山山势陡峭,车没法开上去,扛树、挑水,全靠人力。
“绿化得有水,现在水利设施很完善,浇水方便多了。2014年我们在海拔520米的三界山山顶种黑松,那可太难了。”孙承军说,他们先在山上刨出鱼鳞穴,将附近的薄土集中到穴里,种上扛上山来的松树苗,再从山下的河道里打了水往上挑。一个绿化工上午、下午得各挑两担水,每棵松树浇上一桶,渗下去以后覆上地膜。后来,一位专家来看了这些树,说不上点儿土肥不行,公司又买了土肥挑上去,一棵树压上一筐土肥,四五十斤。就这样,三界山上的一万多棵黑松,成活率达到85%。
“2012年,附近村里有57人跟绿化。2019年人数最多,有106人。”肩挑背扛,孙承军眼看着占地1.2万亩的三水源换上了新装。他也成了公司里的“活地图”,看到树的照片,就能准确定位。
山东三水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蒋勇介绍,景区建设之初,公司投入近亿元资金,修复破损山体、改良土壤、抗旱节水造林、种植原生植物。截至目前,景区已流转附近8个村的土地11000余亩,种植珍贵树木300万株,花卉10万多株,修理塘坝36座,新增蓄水量30万立方米,山体植被覆盖率达到99%。
“嫁女莫嫁五老峪,山多坡陡地难种,收成全看天老爷,住在那里穷煞人。”这曾是五老峪村一带流传的民谣,也是谢迎春26年前要嫁到五老峪村时亲朋对她的劝告。
“刚嫁到五老峪的时候,他们都笑话我。这几年我们村好起来了,别村的人都想来我们村了。”49岁的谢迎春是公司职工食堂的厨师,公司到家不足200米。她每天早上6点半送小女儿坐上校车就到公司做早饭,晚上做完晚饭5点下班回家照顾孩子。“比过去好太多了。我以前在玻璃厂打工,路上就得40分钟。下班回来有空还得下地,经常天黑也回不了家,忙活一年,地里的收成也就有个四五千元。现在土地流转费比种地的收益还多,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准时发,公司还给买了社保,再过几年就能领退休金了。”谢迎春说。
景区观光车司机孙卫海,是五老峪村少有的80后。将土地流转后,他有了稳定工作,妻子则在景区经营起了小吃街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今年夫妻俩还承包了七八十棵板栗树,打了五六百斤栗子,做成糖炒栗子在小吃街卖,13元一斤。
61岁的马桂芬,老伴早年脑部受伤,是村里的低保户。土地流转后,马桂芬在景区干保洁每个月有2100元的收入,老伴照看着水库旁的小苹果园,不时有游客光顾。这阵子每到周末,马桂芬都要给住在景区民宿的游客送去几百斤订购的苹果。
63岁的谢桂云,和老伴都在景区上班,谢桂云是保洁员,老伴是水电工。在景区工作一天,回家吃过晚饭后,他俩还爱跟乡亲们一起到景区里去转转。景区晚上5点后免票,在村民们看来,饭后公园散步这在过去是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。
五老峪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孙承新,已经在村两委工作了20多年。他告诉记者,在项目考察刚开始时,五老峪村有不到500口人,占地面积7500亩,地多人少,村里逐渐成了“老人村”“空心村”。考虑到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做康养项目,绿化环境的同时,村民们的收入有了保障,村集体的收入也会增加,三全其美。他积极争取,让五老峪村成为三水源的核心区。
“那时候有些村民有顾虑,担心土地流转以后,公司运营不下去了怎么办。现在,村集体的土地流转后,每年的流转费也有14万元,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领上了福利,别的村都很羡慕。”孙承新说。
博山区推进“一村一业”全覆盖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。五老峪村村两委提出,将村集体的86.4万元征地补偿款用来修建民宿,与公司联动发展旅游产业,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。目前,9间素雅大气的民宿已经建成,今年春天就能正式营业。
“公司的客房现在有60多间,接待能力有限,到了旺季,我还帮忙把住不下的游客介绍出去。”三水源的游客越来越多,孙承新的想法也越来越多,他盘算着建个面向游客的大食堂,如果还能争取到资金,就继续扩建民宿。
不只是五老峪村,周边的八个自然村也通过资源整合、土地流转、优势聚集,将山山水水、一草一木,进行了价值提升和市场转化。
在五老峪村采访,恰巧赶上三水源冰雪乐园开园迎客。雪场上,S弯道雪圈起伏旋转,雪地摩托纵情驰骋,尖叫连连;冰场上,“狗”拉雪橇车、冰上坦克车、碰碰车各行其道,笑声欢快;童话小木屋前,萌娃们与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合影,嬉雪玩乐,满是童真童趣。
山东三水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品宣经理孙大明告诉记者,冰雪乐园2022年冬天开始营业,吸引了众多年轻的游客。这个冬天,景区对冰雪乐园进行全面升级,打造了3万平米雪场、2万平米冰场,引进了20多种冰雪游艺项目,供游客尽情畅玩。还特别搭建了传统木屋,挂上了一串串的灯笼、辣椒、大蒜、玉米,打造独属于三水源的雪乡打卡地。
一位来自张店的老年游客告诉记者,她之前每年都得来几次三水源,冬天来还是第一次,没想到雪景别有风韵,“这里空气好,更喜欢这里的意境”。
追问“意境”指什么?老人并没有明说。或许这与五老峪村的古老传说有关。相传,清代初年这里就已形成村落,村民迁来时,有五位老人健在,均已近耄耋之年,因此有了“五老峪”这一村名。漫步三水源景区,五老乘凉处、五老草庐、五仙湖、养心亭、七修苑、龟鹤延年、不老泉等都是由“五老传说”延伸而来的养生主题景点。
蒋勇介绍,目前正通过生态创景、文化创意和产业联动,打造融合生态农业、文化体验、亲子教育、健康养生、运动健身、养老度假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小镇和乡村旅游示范区。
“每一个景点、每一个建筑、每一处设计都反复比较,反复论证,不符合标准就推倒重来,有的景点和设施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,反复三四次。”蒋勇说。比如心蔓谷,不仅是年轻游客热衷的网红“打卡处”,也是热门的婚礼举办地,节假日的场地至少要提前半年预约。
目前,景区形成了以“一谷二湖二溪四桥七泉”为代表的主要景点。2019年8月三水源开园以来,已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,实现营业收入3000万元。
郑建水告诉记者,三水源分三期建设,目前开放的是一期总投资6亿元的田园综合体的一部分,项目计划总投资为50亿元。“金润公司在做三水源项目时,拒绝赚快钱,算好长期回报和短期回报两本账。特别是在景区建设之初,我们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态修复的前期环节,并在景区建设全过程,让金融资本与丰富生态资源相融合。持续的投入换来的是满山的绿色,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。”(陈巨慧)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中国西藏网”或“中国西藏网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归高原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体转载、摘编、引用,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,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京(2022)000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