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4日,有网友爆料,广州华立学院食堂内一档口因每份饭售价低于13元不涨价结果收到300元处罚,引发舆论广泛关注。
9月5日,学校回应称,上述处罚是由食堂承包方作出,学校认为该处罚不合理,已经要求食堂承包方进行纠正,该食堂档口并未受到处罚。
让人匪夷所思的是,承包商对档口商家罚款的原因,竟是“饭类价格低于13元,屡教不改”。原来,由于食品市场价格上调,承包方要求食堂档口进行统一涨价,“平安香扒饭”档口并没有涨价,才有了一系列“将要罚款”的动作。
且不说,承包商并不是行政单位,并不具备作出处罚的权力。要求档口统一涨价,显然也有悖我们的常识:高校食堂要体现公益性原则,为什么卖得便宜反而还有错?
值得深思的是,为什么这家档口会被视为“异类”?它坚持不涨价,难道是动了谁的蛋糕吗?如果真如承包商所言,是因为“食品价格上调”抬高了成本,那么商家岂不是更有理由涨价吗?
这样粗暴的干涉,难免让人想到那些“良心价遭同行”的剧情:比如,两年前,在贵阳一农贸市场,就有一家平价肉店刚开业就被同行围堵、无法正常经营,当地民警不得不到场维持秩序。
一般来说,高校餐饮的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:自营和外包。二者各有利弊,相对而言,外包模式更专业,但也存在过度逐利的风险,尤其是独家经营、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。前段时间,发生于高校和医院食堂的两起“鼠头”事件,无一例外都发生在第三方外包公司,就是一个深刻的殷鉴。
从“屡教不改”这个措辞可见,此事不是一天两天了。而学校回应称“接到学生反映后,已经去了解过情况”,似乎事先并不知情。那么有必要追问的是,这段时间内,学校的监管是否到位了呢?
将经营外包,不代表责任可以“外包”。今年6月,针对多个食堂未经报审擅自涨价,中国民航大学就明确表态:每涨一个菜品罚三千,且所罚款项纳入餐饮管理中心奖罚基金,专款专用,用于改善学生膳食工作。最近,东南大学持续5年推出爱心餐的新闻。颇受网友好评。由此可见,建立严厉的制度约束、给学生适当让利,这并非有多难,关键在于怎样做。
目前,涉事承包商已被要求整改,事情得到了初步的积极解决。但愿类似事情不再发生,相关单位更要引以为戒:学校食堂的初衷是服务学生,吃相不要太难看了。